作家文物 banner

作家主題館

:::
楊逵
楊逵

楊逵(1906.10.18~1985.3.12)本名楊貴,台南新化人。在台灣文學史上以普 羅文學家而知名,也是以文學創作實踐社會運動理念的最佳典範。1924年間負笈東京 求學,1927年自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輟學返台,旋即加入台灣農民組合與台灣 文化協會,實地領導社會運動。日治時期曾因反對殖民政府而入獄10次。1934年以 〈送報伕〉(日文原題〈新聞配達夫〉)入選東京《文學評論》第二獎(第一獎從缺 ),奠定在文壇的基礎。其後擔任《台灣文藝》日文編輯,1935年與妻子葉陶另創《 台灣新文學》雜誌。皇民化運動推行期間,租地創辦「首陽農園」。戰後初期曾創刊 《一陽週報》,主編《和平日報》「新文學」欄、《文化交流》、《台灣力行報》「 新文藝」欄、《台灣文學叢刊》等,與中國來台作家間有深入的交流。二二八事變後 與妻子葉陶被捕下獄4個月。1949年4月6日復因起草〈和平宣言〉被捕,判處12年徒 刑。拘繫於綠島監獄的10年歲月當中,中文作品日趨成熟,多發表於獄中刊物—《新 生活》壁報與《新生月刊》;並曾創作劇本多種,供受刑人作為晚會及街頭表演之用 。出獄後借貸於台中大度山開墾「東海花園」,仍以花農為業。

王文興
王文興

王文興是當代台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。他的長篇小說《家變》和《背海的人 》體現了現代主義美學的精髓。就形式實驗而言,這兩部作品將小説文字的音樂 性和象徵潛能推展到極致;內容方面則逼視家庭倫理背後的幽微、探索人類生存 尊嚴的底線,對台灣戒嚴時期保守妥協的主導文化提出了嚴肅的針砭。王文興致 力於經營一個獨特的文學創作典範,數十年不懈,在學界中倍受尊崇。2009、 2011年分別獲頒的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和法國「藝術與文學」勳章,則見證了主 流體制對他傑出成就的肯定。——張誦聖

林海音
林海音

林海音(1918~2001)原籍台灣苗栗縣的客家人,幼年時舉家遷居北京。 北京的成長經驗 ,成為林海音小說《城南舊事》的重要背景來源。1948年,林海音和家人回到台灣。從1953年 到1963年期間,她擔任《聯合報》副刊編輯,同時從事散文、小說、兒童文學之創作。1967年 林海音創辦《純文學月刊》,隔年又成立純文學出版社。林海音的一生從事編輯、寫作、出版三 項工作,從未間斷。她提攜了許多作家,對臺灣現代文學的推展,深具影響。《城南舊事》、《 婚姻的故事》、《綠藻與鹹蛋》、《冬青樹》等等都是林海音膾炙人口的代表作。

瓦歷斯‧諾幹
瓦歷斯

諾幹

1961年,台灣中部雪山山麓南端,名喚Mihu的泰雅部落出生了瓦歷斯諾幹 (他當然不知道自己日後會成為漢人世界規訓下的文學家)。直到12歲之齡,他 的腳才初次踏進城市雛型的客家小鎮──東勢,並在充斥著種族歧視的氛圍努力閱 讀文明的教科書(只能如此,否則就成為歧視下的壞學生)。1979年,通過台中 師專彗星詩社之邀請詩人吳晟,驚異於直白的文字也能煥發土地的力量,於是捨 棄了辭藻華麗、附庸風雅的創作詩風。1983年遠赴花蓮教書,再識詩人林華洲書 寫泰雅南澳、1984年又識老紅帽(國府稱「台共」),大量閱讀《夏潮》雜誌、 1990年以《獵人文化》雜誌之名踏查山野部落歷時兩年,凡此種種,奠定並形塑 了瓦歷斯諾幹後殖、解殖的文學風。 ——瓦歷斯.諾幹,2016

李永平
李永平

李永平是出身馬來西亞的傑出華文小說家,成長於英屬婆羅洲殖民地,曾留學台灣 、美國,最終定居台灣,小說家複雜的認同和跨國移動經驗反映在作品當中。代表作《 吉陵春秋》(1986)以純正中文打造充滿中國情懷的紙上小鎮,投射離散華人的原鄉 想像。近作《大河盡頭:上下卷》(2008, 2010)將視野投回婆羅洲故鄉的重層殖民身 世,也為華文世界的雨林書寫豎立豐碑。 李永平作品已有英、日文譯本,美國麻省理工 學院也為他建置作家網站,展現作家國際影響力。作品獲獎包括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( 台灣)、中山盃華僑華人文學獎評委會大獎(中國)、紅樓夢獎專家推薦(香港)、《 亞洲週刊》二十世中文小說一百強(香港)等,2016年獲頒國藝會國家文藝獎(台灣 )的殊榮。 ──詹閔旭,2017

施叔青
施叔青

施叔青早年擅寫怪誕、畸零,以現代主義、存在主義式描寫夢魘與瘋癲著稱。1980年代 書寫一系列香港故事,1990年代旅居香港十年的施叔青轉向歷史傳奇書寫,創作了《香港三 部曲》:《她名叫蝴蝶》(1993)、《遍山洋紫荊》(1995)、《寂寞雲園》(1997)。 2003年之後陸續發表的《台灣三部曲》展現施叔青重寫台灣國家歷史的宏圖。一部曲《行過 洛津》(2003)探討早期漢人移民與原住民及清國的關係。二部曲《風前塵埃》(2008)刻 劃日治時期「理蕃」政策下東部原住民、客家人與日本人的關係。三部曲《三世人》(2010) 描寫1920~1930年代台灣的社會、文化、民族運動。整體而言,施叔青中期以前,風格與題 材多變、騷動不安;中期之後,小說展現跨國文化視野、深刻的歷史關懷與社會批判。
——劉亮雅

劉克襄
劉克襄

劉克襄的文學志業由詩作起步,1980年代初因批判政治反映社會現實,一度掀起「劉克 襄旋風」。同時撰寫鳥類生態散文,成為台灣自然寫作的闢路要角。數十年來經常風塵僕僕地 四處踏查,不斷嘗試各種自然文體和題材的試驗,大至地理文史,小及昆蟲花草,皆潛心著墨 ,以詩、散文、小說、報導、指南、繪本等多樣呈現。創作對他而言,不只是滿足個人的志趣 ,更時常懷抱驅動社會的使命感。深具開創性的著作,屢屢引起關注,或者帶動書寫風潮。 ——朱惠菁 2017